物换星移五度秋,南国梅江水悠悠。初秋时分,在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挖土机、钩机来往穿梭忙碌,广汽部件、广汽华德、广达物流这3个项目有望今年底建成投产;在五华县河东工业区粤台(梅州)自行车产业园,一幅百亿自行车产业发展蓝图徐徐展开……
放眼粤北山区,梅州市以先进制造业、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的“转型行动”渐渐“显山露水”。
过去五年,面对结构调整期和增速换挡期,梅州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紧抓“两大政策”,加快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新格局,铸造振兴发展强劲引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如今,项目加速落地,蕴藏着梅州市振兴发展的希望。
创新引领
技改投资跑出“加速度”
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杰与广东冠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签约仪式在梅江区举行,共同建立“广东省冠锋科技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技术院士工作站”。作为梅州首家军民融合院士工作站,双方将开展军民融合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有关的技术研究探索和试验工作。
这是梅州市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一个片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面对结构调整期和增速换挡期,广东率先迈出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步伐,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重新构建新一轮发展的领先优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梅州市委、市政府把握规律,积极作为,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通过实施园区提质增效、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民经26条”、创新发展“八大抓手”等系列政策措施,激活工业存量,做实工业增量,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梅州市委书记谭君铁曾多次强调,要结合实际,强化“重实体、兴实业”的理念,夯实梅州的经济基础,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实力。
精准的顶层设计,激发了梅州的创新活力。面对种种不利因素,梅州经济始终保持稳中有进。2016年,梅州的GDP突破千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分别是2011年的1.6倍、2.4倍、3.2倍。另外,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上升为省级平台、2015年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评估考核获第一、上市公司增至9家……
“近年来,梅州市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梅州市经信局局长王健表示,梅州的工业基础较弱,在稳增长中,“稳”靠激活存量,“增长”主要依靠项目、靠增量。
“具体而言就是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王健表示,近几年,梅州市一直鼓励和支持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机器人及智能设备应用,改造升级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电子等新兴产业。
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工业经济活跃程度。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梅州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加速跑”。2014年完成工业投资增长54.8%,技改投资增长58.7%。2015年完成工业投资208.84亿元,增长59.8%,增速全省第一;技改投资98.77亿元,增长90.3%,创下十年来的新高。
近几年,创新驱动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丰顺县泰昌电声元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人“舞动”着手臂,把金属板料吸走、冲压、打模,一个个扬声器支架模具快速成型。在自动化焊接车间,产品精度控制在0.01毫米范围内。“小作坊”起家的电声企业迎来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还有生路,不转型就是等死。”丰顺泰昌电声厂厂长徐易说,这几年,企业下大力气进行技术改造,光今年就投入过百万。
打造平台
一条产业带托起振兴梦
在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广东精维进电子有限公司今年搬进标准化的新厂房。“预计全面投产后,年税收额达600万元。”该公司董事长王建民说,公司组建了技术团队,开发新产品、新材料。
2008年,在“双转移”大潮和乡贤回乡投资兴业的号召下,王建民将原来深圳的部分生产线转移到兴宁。2013年,精维进电子在政府的引导下,走上创新之路。产品附加值提高后,受到市场热捧。
走进位于五华工业园内的凯达共享单车有限公司,在生产线上,自行车的车架、轮毂等部件次第组装完成。“从5月投产以来,每天保持生产1000台左右的量。”凯达共享单车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如今,共享单车蓬勃兴起,自行车产业迎来了“第二春”。在寻找产业发展方向的路上,五华县嗅到了共享经济的商机,以自行车为突破口,开拓进取,计划将这一产业打造成为当地的首个百亿产业。
一系列生产“进行时”的背后,梅州展现出振兴发展的良好态势。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国家或地区间技术水平的不同导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差异。培育核心载体是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目前,梅州市重点谋划建设的产业园区,正是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
早在2014年,梅州市已经开始重点谋划。2015年,《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总体规划(2015—2030)》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梅州以集聚互动发展的模式,形成区域内错位发展的格局。
审格局,决一世之荣枯。根据规划,按照“一核四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将建设为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平台,带动梅县、兴宁、五华、丰顺的工业协调发展。
在产业集聚带核心区的广梅园,梅州加快推进专利技术孵化产业园和梅州综合保税区建设,推动世界客属青年创新创业产业基地的产业规划和基地建设,努力打造成为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和创新创业的重大平台,吸引更多产业转移企业项目落户园区。广铁集团、盐田国际和深圳有信达与梅州签订了国际陆港共建协议,一批项目正在洽谈。
梅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至7月,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累计新签约企业(项目)34个,计划投资总额82.9亿元。
在梅州高新区(扶大园区)内,梅州市盛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从去年10月动工建设以来,一路提挡加速,今年3月封顶。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初决定回乡投资办企,正是看中梅州的潜力和政府的热情。
“自厂房建设以来,市、县各级领导干部积极主动作为、协调解决难题。”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企业引进不少德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目前已完成投资近1亿元。企业主要产品为中高端不锈钢线材家居,已和无印良品等品牌合作。“预计全面投产后,年产值达3亿元。”
产业共建
打造超500亿产业集群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产业兴,则城市兴。之前基础差、底子薄的平远,通过筑平台攻项目、抓产业促转型,应对稀土、铁矿、水泥等传统产业低迷徘徊的下行压力,推进转型升级,扶持家具建材、机械铸造、电子信息和旅游产业发展。5年之间,平远县的GDP总量、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
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产业上。梅州市长方利旭多次指出,坚持创新驱动与投资拉动并举,深度谋划产业链生成,形成产业集群,以产业项目大建设推动经济大发展。
王健表示,梅州市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力促进以工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振兴发展。
在“重实体、兴实业”的理念之下,机电制造产业今年传来喜讯: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继电力、电子信息后的第三个百亿产业。
机电制造业是梅州传统工业支柱行业之一,共有“规上”企业61家。近年来,梅州市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依托产业园区的“洼地效应”,整合资源,加快行业重组,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从2013年57.94亿元到2016年113.94亿元,产业总值几乎实现“翻一番”。
同样“高歌猛进”的,还有丰顺县电声产业。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之下,丰顺电声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从2010年年产值35亿元,到2014年的68亿元,再到2016年92亿元,有力地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今年有望突破百亿,成为梅州市首个县级百亿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在广东协调发展的路径上,去年出台的《关于深化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全面对口帮扶工作的意见》要求,穗梅两市打造形成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
围绕培育产业集群,梅州市加快形成跨区域产业合作布局,主动对接珠三角特别是广州市,加快推进广汽零部件产业园、广药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推动大型国企、大型民企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围绕当前机电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以及电声、新型建材、自行车、绿色饮料等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培育形成一批集聚度高,产业联系紧密,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企业。
在“一区两带六组团”的格局中,梅州市已作出部署:梅县组团重点发展新型电子、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兴宁组团重点发展机电制造、汽车零部件等设备制造业;五华组团重点发展电子电器、汽车零配件、先进装备制造、五金机电、医药制造等产业;丰顺组团重点发展电声电子、机电制造、饲料加工等产业,打造全国电声产业基地。
随着这一系列宏大的“转方式”产业蓝图次第浮出水面,一条梅州特色的发展之路日渐清晰: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记者手记
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岁月的奔涌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这5年,面对产业基础薄弱等种种不利因素,梅州市积极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一直以来,有句话叫“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的内在规律。美国学者小理查德·埃尔克斯甚至将一国对先进制造业的追逐,称之为“为大国命脉而战”。
事实证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美国、德国相继跃居发达国家,莫不源自强大的制造业。
将视线回归梅州。改革开放之初,梅州出现早期的汽车装配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在粤东西北地区领先一时。尽管辉煌不再,但梅州人奋斗的脚步从没停止过,力求以扎实的脚步后发赶超。
综合钱纳里、库兹涅茨和霍夫曼等经济学家的理论,梅州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的过渡时期。相关专家指出,这个时期要持续多长时间,取决于梅州“十三五”期间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当前,梅州市传统支柱配套程度较低,新兴产业的相关配套企业较少,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水平不高,新旧动能切换呈现胶着。加快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重道远。
近年来,在“重实体、兴实业”理念下,梅州市坚持把创新摆在关键位置,发挥技术改造的重要作用,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引导和推动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产业高效发展。
后发赶超,离不开平台的变革。这样的平台,一定是依托制造业基础、聚集创新资源的平台,是能够激发创新创业的平台,是“更开放、更国际”的平台。这样的平台正在梅州崛起——规划建设中的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将引领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当前,梅州市正通过宣传技术改造投资政策,落实上级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深化政银企合作等方式激活工业存量。同时,围绕“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做实工业存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记者认为,梅州市的发展思路已经明确。下一步应该思考的是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凝心聚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定和落实正确引导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配套措施,加紧完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等,做到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