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有关部门谈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广东力争建成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作出总体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决策之一。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印发实施,绘就生态蓝图,“美丽中国”进入操作层面。
为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以及广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新亮点,凝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共识,从今天起推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专栏,以多形式、多角度、广视野、深立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报道。敬请垂注。
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等目标,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笔者从多个省直部门了解到,广东省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各相关部门正抓紧研究中央的《意见》精神,结合地方实际尽快将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笔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省发改委牵头起草的《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暂定名)历经多次征求意见修改,原计划于去年底出台,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意见》,广东将结合《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以更好地指导下一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省林业厅则指出,将把贯彻《意见》具体落实到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之中。根据省委、省政府在2013年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森林生态体系完善、林业产业发达、林业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今年我省将推进全省森林、林地、湿地、物种等四条林业生态红线划定,计划完成森林碳汇工程建设400万亩,新建生态景观林带1500公里。
生态指标:
粤不少建设目标高于全国
记者从省环保厅了解到,相比《意见》提出的全国目标,我省部分指标已经达到。截至去年,全省主要大江大河水质总体良好,84.7%的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多年100%达标。全省35个省控水库除了两个因施工未监测外,其余33个水质优良。
《意见》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高效利用资源等方面均提出了指标,广东与国家的目标距离几何?
《意见》提出,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笔者从省环保厅了解到,相比《意见》提出的全国目标,我省部分指标已经达到。截至去年,全省主要大江大河水质总体良好,84.7%的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多年100%达标。全省35个省控水库除了两个因施工未监测外,其余33个水质优良。
不过,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指出,广东仍有8.1%的重度污染劣V类水质,主要集中在水量较少的一些城市河段,要实现“水十条”提出的控制黑臭水体和珠三角消除劣V类水体仍有较大压力,今后仍需加大力度实施国家“水十条”“气十条”,以及省政府通过的《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
在林业方面,《意见》提出,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对此,广东在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中提出,到2015年、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8%、60%,森林面积分别增加到1.60亿亩、1.63亿亩,森林蓄积量分别达到5.51亿立方米、6.20亿立方米;力争森林覆盖率、森林年生长量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在水资源利用上,《意见》提出,到2020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对此,笔者从省水利厅获悉,广东近年来正通过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来达到国家的要求,如广东省2015年、2020年、2030年用水总量分别须控制在457.61亿立方米、456.04亿立方米、450.18亿立方米,“广东是全国唯一一个分水指标实现阶段递减的省份。2015年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474”。
在节能降碳方面,《意见》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对此,虽然2020年国家的减碳指标尚未分解到各省,但据省发改委介绍,“十二五”国家分解给广东的节能降碳目标是全国最高,我省也为国家的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优化区划:
今年起开展规划大会战
今年初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广东省“三规合一”工作指南(试行)》,是全国首个省域“三规合一”技术指南。广东今年起开展规划大会战,用1年时间制定市、县、中心镇“十三五”近期建设规划,成为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三规合一”的实施平台。
与以往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更重视治理环节不同,此次《意见》把规划引领放在了较为突出的位置。《意见》第二部分就提出“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其中包括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等。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市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区域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布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等。
早在2012年11月,省政府印发酝酿已久的《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该规划将全省17.98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
去年起实施的《广东省主体功能区配套环境政策》则进一步明确,珠三角环境优先、东西两翼在发展中保护、山区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分区控制原则;划定172个、总面积8370平方公里的饮用水源保护区,严格保护。根据省发改委与省环保厅去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差别化环保准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珠三角将严控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不再新建、扩建炼化、炼钢炼铁等项目,对于环境容量相对充裕的粤东西北,则提出优化发展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石化钢铁产业,支持石化产业向下游产业链延伸。
在《意见》中提出的“多规合一”探索上,今年初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广东省“三规合一”工作指南(试行)》,是全国首个省域“三规合一”技术指南。广东今年起开展规划大会战,用1年时间制定市、县、中心镇“十三五”近期建设规划,成为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三规合一”的实施平台。广东省还将建设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示范省,编制“十三五”城镇化建设投融资规划,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创新投融资机制,开展新型城镇化市、县、镇综合试点和专项试点。